小米在印度遭遇的48亿元资金扣押,是印度当局以涉嫌违反《外汇管理法》为由采取的行动,涉及多项争议和法律纠纷。以下是的关键信息梳理:
1. 背景与指控
冻结与没收程序:印度执法局(ED)指控小米印度公司通过支付“特许权使用费”的名义,向境外实体(包括小米集团)非法转移555.1亿卢比(约48亿元人民币),并于2022年4月首次冻结相关资金。2023年6月,印度当局正式发出通知,拟没收这笔资金,理由是汇款未经许可且涉嫌规避外汇管制。
法律依据:印度当局依据《外汇管理法》(FEMA)展开调查,认为小米的汇款行为属于“虚假支付”,未获得实际技术服务。
2. 小米的回应与抗辩
合法性声明:小米多次强调其业务完全合规,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用于印度产品中的授权技术和知识产权,属于合法商业行为。
法律诉讼:小米曾三次上诉试图解冻资金,但均被印度法院驳回。2023年4月,卡纳塔克邦高等法院最终维持扣押决定。
3. 对小米的影响
财务冲击:48亿元相当于小米2022年全球净利润的63%,直接导致其印度市场份额从30%跌至20%以下。
运营困境:资金冻结引发供应链付款延迟、库存积压等问题,印度业务严重受挫。
4. 印度政策环境
外资审查趋严:近年来印度频繁以税务、外汇问题调查外企,1600多家企业三年内被罚超120亿美元,中资企业如OPPO、vivo同样遭遇类似指控。
争议性措施:印度被指通过“先吸引投资后追溯处罚”的模式收割外资,小米案例被视为典型。
5. 进展
截至2025年8月,小米仍坚持资金仅为“冻结”而非“没收”,但印度当局未释放返还信号。部分报道指出,这笔资金可能已被正式没收。
该凸显印度营商环境的政策风险,小米的遭遇为中资企业海外运营敲响警钟。尽管小米持续抗辩,但印度当局的强硬态度使其挽回资金的难度极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