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蛭的养殖技术(水蛭虫养殖技术)
选址是养殖水蛭的首要任务。理想的场所应该面南背北,避风向阳,确保充足的阳光照射。池塘的宽度为3米,在1到1.2米之间,长度则可根据实际场地灵活调整。池底需用水泥精心灌浆,确保滴水不漏。池塘的进排水口要设在对角线位置,并确保池底北高南低,以便顺利排灌。池塘四周要选用富含腐植质的疏松沙质土壤,这样的环境最适宜水蛭产卵。池塘中央要建一个高出水面20厘米的平台,保持湿润,供其活动。池底还要放置石块和树枝,以便水蛭栖息。
对于水质的管理,人工养殖水蛭的环境对水质要求极高。由于水蛭密度较大,需要经常换水,并严防化肥、农药的污染。尤其在7至8月的高温季节,更要保证进出水口畅通无阻,水质清新且溶氧量充足。
在选择种蛭时,要挑选个体肥大、活动力强、体表光滑、颜色鲜艳的,每条重达12克以上为佳。放养密度则控制在每亩20至25千克,即大约2000至2500条之间。
关于孵化过程,水蛭在温度达到11℃以上时开始繁殖产卵。大约经过16至25天,幼蛭便会破壳而出。产卵期间,池塘附近要保持安静,以免惊扰产卵的水蛭,造成空卵茧。在孵化期间,要避免在平台上走动,以防踩破卵茧。刚刚孵出的幼蛭在三天内会自己寻找河蚌、螺蛳的血液作为食物。为了确保水蛭的充足营养,需要投放足够的饲料,如每千条水蛭投放20千克螺蛳和河蚌。还要定期投喂禽畜的血块供其自由采食。但也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洁,随时清理血渣和其他剩余食物。
到了越冬时期,当气温低于10℃时,水蛭会停止摄食并钻入泥土中越冬。对于人工养殖的水蛭,可以在池塘四周覆盖稻草等物进行保暖,协助它们自然越冬。也可以将育种水蛭集中在塑料薄膜棚内越冬,并每隔半月投喂一次饲料。当温度稍有回升时,它们便会开始交配产卵。
最后要注意的是天敌与疾病的防治。水蛭的天敌包括田鼠、蛙类、黄鼠狼、蛇等。可以通过微电网防治及工具诱捕来减少天敌的影响。一般情况下,水蛭的生命力较强,基本不会患病。只要注意保持水源清洁,避免化肥、农药及盐碱性溶液污染,保持进出水口通畅,提供新鲜食物,并及时清除饲料残留物,经常换水,就能成功养殖水蛭。